lucy1668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上午 11:51

今天(5月27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23年度上海法院金融商事审判情况(以下简称白皮书)、2019-2023年上海法院涉普惠金融纠纷案件审判情况(以下简称涉普惠金融白皮书),并发布2023年度上海法院金融商事审判十大案例(以下简称十大案例)。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林晓镍,金融审判庭庭长朱川,金融审判庭副庭长沙洵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助理、法治宣传处(新闻中心)副处长蒋梦娴主持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抓实公正与效率·深入推进上海法院工作现代化”系列发布会的第18场。相关内容于“上海高院”各新媒体平台及看看新闻app全程直播。

示范判决指引成效显著

高质量发展期待各方协同共治

白皮书显示,2023年上海法院共受理一审金融商事案件219549件,审结219件,同比分别上升10.17%和9.26%。标的总金额2024.6亿元,同比上升20.91%。

收案数量排名前五位的案件类型,分别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信用卡纠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保证保险合同纠纷及追偿权纠纷,合计占一审金融商事案件总数的96.66%。

白皮书分析,相关金融商事案件主要呈现四方面特点:

➤ 一是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数量仍处于高位运行。2019年以来,上海法院受理的该类案件一审数量逐年快速增长,2023年创历史新高。

➤ 二是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件数量大幅增长。2019年至2023年,该类案件一审收案数年均增长高达176.44%。

➤ 三是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数量下降明显。2021年至2023年,上海法院受理的该类案件一审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23年收案数量同比大幅减少61%。表明上海法院以示范判决树立诉讼预期,推动后续平行案件调解和解,实质性化解成效显著。

➤ 四是新类型、疑难、复杂法律问题持续涌现。如在新三板等新兴金融市场交易中产生的法律适用难点,外卖骑手等新业态中产生的新类型纠纷问题,反向保理等新型金融交易模式所引发案件中的疑难法律问题等。

结合当前经济金融运行形势,白皮书预判,金融创新改革将促使金融商事案件类型进一步多元化,与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相关案件将不断增长,包含涉外因素纠纷将产生新型争议点。与此同时,金融司法支持和规范金融活动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在案件数量高位运行下,人民法院相关诉源治理工作的压力和挑战也将持续加大。

2023年,上海法院积极参与金融领域社会治理与行业治理,共发送司法建议64份。有关单位收悉后,积极对照建议分析自身问题,推动整改措施落地取得良好效果。“当前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依然迫切需要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司法机关、行业自律组织及金融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林晓镍强调。

金融审判助推普惠金融创新发展

典型案例引领各类主体合规经营

普惠金融被列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为更好地落实普惠金融各项政策,支持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我们对上海法院近五年来涉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纠纷案件情况做了分析研判。”朱川介绍说。

涉普惠金融白皮书显示,2019年至2023年,上海法院一审审结涉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纠纷案件34776件。期间,标的总金额涨幅达46%,但平均标的金额总体呈下降趋势,具有普惠特征。相关案由分布较为集中,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和融资租赁合同纠纷两类占比超90%,表明金融借款和融资租赁为小微企业获取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此外,企业为融资主体的纠纷案件中关联自然人涉诉比例高,且同一企业涉多起诉讼情况较多。

涉普惠金融白皮书分析,涉普惠金融纠纷案件中主要反映出四方面问题:

➤ 一是科学、完善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尚未建成,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 二是部分金融机构合规经营意识不足,防范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 三是部分金融机构普惠金融理念尚未完全树立,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 四是普惠金融法治保障尚有提升空间,司法服务能级与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此,涉普惠金融白皮书建议,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金融机构应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级,实现与小微企业间互信共赢;小微企业应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融资和风险防范能力。上海法院将继续凝聚多元共治力量,优化审判资源配置与流程,积极延伸审判职能,为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营造更为优良的金融法治环境。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发布会上,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还通报了十大案例情况,其中,有些树立了金融市场规则导向,有些促进了资本市场法治化运行,还有些依法规范了新兴业态、金融服务创新。

如,在一起出票人与承兑银行均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的票据追索权案件中,人民法院认为,持票人在出票人破产重整程序中申报债权且重整程序终结后,应当受领重整计划确定的偿债财产,其就重整程序中未获实际清偿的债权,仍有权向前手进行票据追索。以债转股方式进行的破产重整,未获实际清偿的债权金额应根据债转股的实际价值进行确定;在承兑银行被监管部门接管并进入破产程序后,获得部分兑付的持票人有权就剩余票款向前手进行追索。

在全国首例涉科创板上市公司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案件中,人民法院在调解中秉持“惩治首恶”和“实质解纷”并重的原则,区分各方主体的主次责任,积极推动投保机构有效履职,实现纠纷高效、终局化解。

在一起涉外卖行业雇主责任保险纠纷案件中,人民法院认为新业态从业者的工作状态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传统业态存在较大差异,保险合同格式条款中“业务有关工作”的解释应结合相关因素综合判断,最终判决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

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

助力审判质效和营商环境“双提升”

2023年以来,上海法院将“数字改革赋能”作为工作主线之一,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林晓镍在答记者问中介绍,金融审判领域也正积极通过场景建设、数字建模等方式,强化监督管理、推动适法统一、提升审理质效。

截至目前,上海法院共申报与金融案件审理相关的应用场景300余项,建立模型50余项,嵌入系统20项,涵盖金融借款、保险、融资租赁、资管业务等多个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

已嵌入场景充分发挥审判监督、实时纠错功能。如,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与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联合建设的“委托理财合同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提示预警”应用场景,对新收委托理财合同案件中当事人信息进行查询比对,根据筛查所得特定被告涉案次数、金额、案件结案方式等信息,向承办法官提示可能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情况,推广应用后反馈有帮助率高达92.86%。

同时,上海法院充分聚焦数字赋能金融案件审判质效,积极推进要素式审判辅助模型建设。注重发挥金融司法数据的“风向标”作用,积极研发“金融借款融资成本类案适法统一”“信用卡纠纷案件诉源治理”等应用场景,切实以数字赋能金融市场治理,不断优化金融法治化营商环境。

“上海法院将继续落实好金融审判领域的数字化改革,着力开展复杂大场景建设、注重场景运用实效、加强成果转化。”林晓镍表示。“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紧密服务国家金融战略,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更高能级的坚强支撑和优质服务。”

本场新闻发布会所通报的白皮书及典型案例,将通

代表委员说

吴爱华

上海市人大代表,兴业银行上海静安支行行长

今天的发布会,顺应了上海金融业健康发展对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工作的新期待。近年来,上海法院坚持把优化金融行业发展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注重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打击金融违法行为。在普惠金融方面,高质高效审理相关案件,同时积极延伸审判职能,助力普惠金融健康发展。当前,金融市场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案件类型日趋复杂多元。作为金融从业人员,我们将通过不断提升普惠金融能级和质效,切实承担起落实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责任。也期待获得人民法院在数据共享、法治宣传等方面的更多支持,共同为小微企业在上海获得优质金融环境提供有力支撑,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本市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司法保障。

陶  然

上海市政协委员,中信银行上海五角场支行行长

通过此次发布会,见证了上海法院在金融审判领域建设的显著成效。近年来,上海法院金融审判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司法服务与保障。白皮书显示,2023年借款合同纠纷与保险保证合同纠纷数量呈上升态势,我们应思考案件背后反映出普惠金融治理领域的问题,持续优化现有的呆坏账核销机制。同时,积极扩充金融纠纷处理的社会力量,加强对相关人才的指导培训,积极应对金融市场的新要求、新挑战,形成合力共同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高院供稿部门丨金融审判庭

文字:王英鸽

摄影:陈洁

编辑:马雯珺

上观号作者:浦江天平


金融商事审判新趋势?普惠金融纠纷新问题?这场发布会为你详解!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了解,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